作者:黃世綱醫師
每逢寒暑假,有不少爸爸媽媽會帶著孩子來兒童內分泌科門診,一見面就說:「醫生,我想幫孩子照一下生長板!」
「聽說生長板跟長高有關係?」
其中也有國、高中生的爸爸媽媽,想看看孩子的生長板「閉合」了沒。
「有人說,生長板閉合了就不會再長高了,我好擔心⋯⋯」
「生長板」這個詞彙,和孩子的身高成長密切相關。你可能從親朋好友不經意的閒聊中,聽到這個詞彙。但是,如果你問曾經帶孩子照過生長板的朋友:生長板長什麼樣子?生長板的位置在哪裡?
大多數的人可能都說不出個所以然。
其實,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連醫生也沒見過生長板⋯⋯
為什麼生長板這麼神秘,連醫生也沒看過?
「身體裡真的有這麼一塊板子嗎?在哪裡呢?」
有的,而且,還不只一塊!以下,就讓我來介紹身體的生長板!
【快速導覽】
生長板的位置在哪裡?
生長板(Growth Plate, Epiphyseal Plate)位於長骨的末端,負責骨骼的成長。
我們先在腦海中想像一下:有個人從遠方走來,撐起這個人身形的,就是大家熟知的骨骼系統。
其中,構成四肢的骨骼大多呈長條狀。舉凡構成手指的指骨、銜接指骨的掌骨,前臂與上臂的骨骼,以及小腿和大腿的骨骼,全都是長條狀骨骼,醫學上稱作「長骨」。
在孩子身上的長骨,都會隨著時間成長。這些骨骼之所以能增長、延長,其中的秘密,就在於骨骼末端一塊由軟骨構成的平面區域。這個區域稍微有點厚度,形似一塊板子,是負責人體骨骼生長的關鍵區域,我們稱它為「生長板」。
生長板與長高的關係
孩子身高與骨骼的成長,就像一棟大樓建造的過程。
乍看之下,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的身高逐漸增加;實際上,是身體這棟「骨骼大樓」一層一層往上建造的成果。
生長板像是大樓中尚未完工的樓層,僅有鋼筋與樑柱,但卻是最忙碌也最熱鬧的地方。在這些樓層中工作的軟骨細胞,就像工地裡的施工人員,受到工頭「生長激素」的激勵與指揮,勤奮的工作著。
當軟骨細胞在生長板中日夜不停地工作,大樓一層層地建起來,孩子的身高也就一天一天地增加。
此外,不只有身高會受到生長板影響,全身上下所有會隨著孩子長大而漸漸「變長」的骨頭,都有生長板,負責骨骼的延長。
所以,手指有手指的生長板、手掌有手掌的生長板,手臂、大腿、小腿等,也都有各自的生長板。手指的生長板讓指骨變成,手指因此更修長;小腿和大腿的生長板讓腿骨變成,使孩子的身高增加。
能自己檢查生長板嗎?既然有這麼一塊神奇的板子,為何大家都沒看過?
很可惜,我們無法不靠任何儀器自己檢查生長板,要評估生長板,還是需要使用X光。
在X光照射下,只有密度夠大、夠硬的組織才能顯現出來。因為生長板由軟骨細胞構成,組織不夠緻密,所以,在X光影像上其實看不到生長板本身。
實際上,醫生們在X光影像上「看到」的生長板是一條黑色的縫隙,那是硬骨與硬骨之間的間距,一塊由軟骨構成的區域。
那麼,難道都沒有辦法看清楚生長板了嗎?
倒也不一定,透過生長板超音波,還是可以約略看出生長板的厚薄與成熟的程度。
生長板閉合,身高成長的終點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X光上的生長板「縫隙」會逐漸變窄,最後消失,這就是所謂的「生長板閉合」。
那麼,生長板閉合後還能長高嗎?
其實,當X光上的生長板越來越窄,也就意味著骨骼越來越成熟,孩子的身高也就逐漸定型了。等到膝關節附近的生長板閉合,孩子就不會再長高了。
關於「生長板閉合」,就像是一座大橋被建造的過程:一組工人從河岸的這端開始建橋,往河的對岸蓋過去;另一組工人,則是從河的對岸搭建橋面,將橋從對岸蓋過來,當兩邊的橋樑銜接在一起,橋就完工了,這也就是生長板「閉合」的時候!
生長板何時會閉合?生長板閉合怎麼看呢?
人體的生長板,依據其位置的不同,閉合的順序也不一樣。
通常,肢體越末端的生長板閉合得越快。因此,最先開始閉合的,是指尖的生長板,再來,則是手指和手掌,最後閉合的,則是手腕、手肘與腿骨的生長板。
以男生為例:從骨齡15歲時開始,位於指尖的生長板便會開始閉合,直到骨齡16、17歲時,手腕的生長板也將漸漸成熟,在骨齡18歲時,手腕的生長板才會完全閉合。
至於女生,生長板閉合的時程比男生來得更早。女生骨齡13歲時,其指尖的生長板就已經閉合了,而到骨齡16歲時,整個手腕的生長板則會閉合完成。
由此可知,生長板閉合,並不是一瞬間發生的事,而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
此處我們所說的「骨齡」,指的是骨骼的成熟程度,和實際年齡不一樣。
青春期時,「骨齡」常常會比「實際年齡」快上一些。如果以實際年齡來推算,女孩的生長板會在「實際年齡」15歲左右閉合;男生的生長板則會在「實際年齡」17歲左右閉合。也就是說:女孩的身高可以長到15歲,男孩的身高可以長到17歲。
怎麼知道生長板密合了沒?照一張骨齡,一次看到最多的生長板!
當我們了解到四肢和手指都有生長板,而且生長板和孩子的身高成長息息相關,那麼,我們應該檢查身體的哪個部位,才能一次看到最多的生長板呢?
答案就是:「手部」!
一張手部的X光片,不僅能看到手指和手掌的生長板,還包括手腕的生長板。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會觀察手部X光片上的各種骨骼和生長板的變化,來判斷骨頭的成熟度,也就是所謂的「骨齡」。透過骨齡,醫師可以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成長進度和身體的成熟度,並預測孩子未來的身高。
該去照生長板嗎?
在醫學上,其實沒有「照生長板」這樣的檢查。生長板的閉合程度只是骨齡檢查中用來評估孩子發育成熟度的一個指標。
但是,當孩子的同學去做了生長板檢查,身為父母的你可能會想:「其他人都去做了,我是不是也該帶孩子去檢查一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請爸爸媽媽們先思考一下做生長板檢查的理由。
是不是因為孩子的身高比其他人矮很多,所以想看生長板是否有問題?還是想知道生長板是否閉合了?或者只是好奇想看看生長板長什麼樣子?
大部分人想做生長板檢查,無非是想知道孩子還有沒有「長高的機會」。但實際上,照了生長板,並不會對長高有任何「直接」的幫助。
如果檢查發現生長板還開著,這表示身高還有成長空間,孩子需要做的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和充足睡眠;如果檢查發現生長板快要閉合了,那麼,孩子需要注意的還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和充足睡眠。
爸爸媽媽們有沒有發現呢?
無論是否做生長板檢查,想讓孩子長得更高,該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而一個健康的孩子,生長板成熟和閉合的時間都有自己的節奏,我們其實不需要太在意生長板的狀況。
生長板閉合了,怎麼辦?
如果檢查生長板後,發現生長板已經閉合了,是不是就表示可以不用再在健康上多花心思了呢?
當然不是!
身高只是人的一部分特徵。如果生長板已經閉合,這表示孩子的發育已經完成,進入了人生的新階段。
我們應該客觀看待「生長板閉合」這件事。
我最擔心的是爸爸媽媽們把「生長板閉合」當成對身高的無情判決。
我們要提醒自己:面對這件事的態度,會大大影響孩子對自己身材的看法。
「反正我再怎麼運動和早睡,也不會長高了⋯⋯」如果孩子這麼想,會不會因此拒絕運動、作息更加混亂呢?
我們不希望「生長板閉合」讓孩子意志消沉,對吧?
所以,與其讓心情被生長板的閉合程度所左右,不如坦然接受孩子發育成熟的事實。成長的路上,父母和孩子要煩心的事情已經夠多了,就別讓「生長板閉不閉合」來影響孩子的心情。
有句話說得很好:「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儘管「身高的成長」對孩子來說已經成為過去式,但「健康的身體」依然是未來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努力追求的目標。
生長板,孩子長高的好朋友
我認為,面對生長板最好的態度,應該像對待一位好朋友。
好朋友有難時,我們一定會全力相助!但真正的好朋友,平時不需要時時聯繫,日子風平浪靜時,我們只會默默在心底支持著對方,各自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
生長板也是如此。
除非孩子的成長發育出現了意料之外的變化,例如:長得太快或太慢,否則我們不應該常常去打擾它。因為好奇而去檢查生長板,往往會帶來更多的擔憂,讓我們因為生長板的閉合程度而感到忐忑不安。
生長板,就像一位幫助我們長高的好朋友,最需要的不是我們三不五時的關心,而是我們實際上的支持。適度的運動、均衡的營養、充足的睡眠,都是善待生長板的方法。當孩子有了良好的生活習慣,生長板成長時便沒有後顧之憂,就能卯足全力,幫助孩子順利長高!
剛剛好醫師畫重點
- 生長板位於身體長條狀骨骼的末端,負責骨骼的成長,是孩子長高最關鍵的區域。
- 生長板由軟骨細胞構成,因為組織硬度低,在X光影像上的生長板,是硬骨與硬骨之間一道黑色的縫隙。
- 觀察這道黑色縫隙的寬度,醫師可以「間接」推估生長板的閉合程度。
- 照一張骨齡,就能一次看到最多的生長板。
- 生長板閉合,雖然是身高成長的終點,但也意味著孩子進入了下一個人生階段。
-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是我們能送給生長板最好的禮物。
找專科醫師進一步諮詢
更新:2024-07-10
參考資料
- Cree M. Gaskin.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the Hand and Wrist: A Radiographic Atlas and Digital Bone Age Compan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 Ağırdil Y. The growth plate: a physiologic overview. EFORT Open Rev. 2020 Sep 10;5(8):498-507.
- Klein DA, Emerick JE, Sylvester JE, Vogt KS. Disorders of Puberty: An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m Fam Physician. 2017 Nov 1;96(9):590-599. PMID: 29094880.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GrowUp@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黃世綱醫師保留著作權 © Shih-Kang Hua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