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世綱醫師
身高,是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家長最在意的一項身體特徵,孩子能高人一等,是所有爸爸媽媽的期盼。
因此,圍繞著「身高」所產生的各項服務應運而生,與身高相關的檢驗、藥品、保健食品,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其中,帶孩子去測骨齡在家長之間蔚為風潮,孩子甚至會和同學討論彼此骨齡的快慢。為了回答家長對於骨齡檢測的疑問,同時,避免此一醫療檢測被濫用或誤用,這篇文章,以學術文獻為依據,配合個人在兒童成長領域之經驗,希望能解答家長對於骨齡的疑惑,讓爸爸媽媽們了解關於骨齡的一切!
骨齡是什麼?何時測骨齡?骨齡100問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如需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GrowUp@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黃世綱醫師保留著作權。
最近更新日:2024-10-31
(持續更新中)
【快速導覽】
- 骨齡是什麼?
- 如何知道孩子的骨齡?
- 骨齡為何是照左手呢?
- 骨齡檢查是如何進行的呢?要花多久時間?
- 照骨齡,做骨齡檢查要掛哪一科?
- 可以找骨科照骨齡嗎?
- 可透過骨齡預測兒童成年身高,真的嗎?
- 身高可以長到骨齡幾歲?
- 台北有哪裡可以照骨齡?做骨齡檢查?
- 骨齡成熟,就不會再長高了嗎?
- 要如何才能看懂骨齡?
- 照骨齡會浪費醫療資源嗎?
- 照骨齡要多少錢?測骨齡需要多少檢查費用?
- 某些機構與檢驗所,照骨齡費用較為低廉,我需要注意什麼?
- 可以到醫院請醫生直接幫孩子照骨齡嗎?
- 常常彈鋼琴、拉小提琴會影響骨齡嗎?
- 手掌比較大,手指比較長,會影響骨齡嗎?
- 骨齡會減少嗎,骨齡會變年輕嗎?
- 照骨齡準嗎?
- 關於《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 內的骨齡報告,為何與醫師在門診判讀的骨齡不同?
- 坊間生技醫療公司提供兒童 AI 骨齡判讀報告並預測身高,可信嗎?
- AI 判讀骨齡之報告,是否準確?
- 骨齡超前和骨齡加速有什麼不同?
- 幾歲之後最好不要再照骨齡?
- 不同醫師判讀的骨齡有差異,該如何是好?
- 性早熟會影響骨齡嗎?
▍骨齡是什麼?
骨齡,代表的是孩子骨骼的成熟度,亦即骨頭的年紀。在一般的孩子身上,骨齡代表的是孩子的成長進度。相較於實際年齡,骨齡更能反映孩子成長發育的現況。此外,骨齡與實際年齡之差異,是醫師用來診治特定疾病的輔助檢驗,發育時間過早的性早熟、導致身材矮小的生長激素不足,都會導致骨齡與實際年紀產生落差。
延伸閱讀:骨齡知多少?漫談照骨齡的目的、原理與時機
▍如何知道孩子的骨齡?
幫孩子照一張左手掌的 X
光片,就能知道孩子的骨齡。然而,骨齡的確切年紀,必須由有經驗的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實際讀片,再對照骨齡圖譜,或透過特定的骨齡判讀法,經過計算後,才會得出骨骼的年紀。因此,要知道自己的骨齡,必須經過兩個步驟,包含手部
X 光片的拍攝,加上醫師判讀。隨著 AI 科技的發展,AI
骨齡判讀軟體,也可以加速醫師判讀的過程。
▍骨齡為何是照左手呢?
因為左手為非慣用手,且多數《骨齡圖譜》之參照圖片皆以左手為比較基準。之所以會使用左手做為骨齡的標準範本,主要與骨齡圖譜創發的年代有關。骨齡圖譜制定的年代,歐美童工數量仍多,慣用手右手因工作而受傷的也多,為了避免骨骼傷害影響判讀,所以當初骨齡圖譜在制定時,採用左手作為判讀基準。
延伸閱讀:照骨齡,為什麼是照左手呢?
▍骨齡檢查是如何進行的呢?要花多久時間?
首先,負責骨齡檢查的人員會請孩子將左手平放在檢查檯上,手指自然分開。接著,會讓孩子的中指與前臂成一直線,拇指以自然角度(約30度)張開,避免與其他手指重疊。最後,骨齡檢查人員會調整拍攝的中心點對應到第三掌骨的末端。拍攝儀器(X光管)大約會與孩子的手部距離 70-80 公分。這樣的手部擺放方式,能夠清晰呈現骨骼結構。一般使用 45-60 kVp 的電壓範圍,以達到最佳影像效果。整個骨齡檢查的拍攝過程約 30-60 秒便可完成。
▍照骨齡,做骨齡檢查要掛哪一科?
照骨齡可以掛兒童內分泌科。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在醫學中心經過兩年以上的骨齡判讀訓練,通過考試,才可取得兒童內分泌科執照。其他科醫師或
AI 判讀的骨齡報告僅能當作參考。
▍可以找骨科照骨齡嗎?
不建議至骨科照骨齡,兒童成長發育,是極為專業的領域,骨齡判讀與解釋,屬於兒童內分泌科的專業範疇。一般骨科醫師對於兒童成長發育沒有相應的經驗,平時處理的醫療業務多以成人為主,若家長到骨科要求照骨齡,對於骨科醫師而言,是一件極為陌生的工作,也會加重其臨床上的負擔進而造成骨科醫師困擾。訪間許多家長聽聞「骨齡」二字,便以為要找骨科醫師檢測骨齡,這是非常大的誤會。兒童成長的機會只有一次,交由非專科的醫師來安排檢查、判讀報告,若未能準確評估成長發育之現況,耽誤進一步介入之時機,也不是家長所樂見的。
▍可透過骨齡預測兒童成年身高,真的嗎?
是的,可以透過骨齡預測成年身高。骨齡,反映的是兒童骨骼的成熟度,以及生長板閉合的進度,生長板閉合,表示身高成長完成。因此,骨齡與身高的確存在著相關性,也的確存在著使用骨齡預估成年身高的公式。然而,兒童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透過單一次骨齡來預估成年身高,需仰賴有經驗的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執行,一般來說,需要同時考量孩子當下的發育現況,透過定期的骨齡追蹤,反覆修正預測值。
▍身高可以長到骨齡幾歲?
男生身高可以長到骨齡 16 歲,女生身高則可以長到骨齡 14 歲,以上是多數兒童內分泌專家的共識。然而,個體之間或多或少會有差異,建議家長與孩子不應完全以骨齡年紀當作身高成長是否結束的指標。骨齡是左手
X 光照片,照片上的生長板才是決定身高是否可以繼續成長的關鍵,而手部的生長板也不見得能完全代表全身的成長進度,所以,即使男生骨齡已經達到
16 歲,女生的骨齡達到 14
歲,其身高依然有可能逐漸增加。不過,當骨齡超過上述的年紀,也意味著孩子的成長接近尾聲,身高成長的速度會逐漸趨緩。
▍台北有哪裡可以照骨齡?做骨齡檢查?
有兒童內分泌科專科醫師駐診的醫院,大多可以進行骨齡檢查。另外,大型的婦幼診所,或兒童成長診所,都可以照骨齡。
診所:愛群兒童成長診所、成長空間診所、禾馨民權婦幼診所等。
醫院:馬偕兒童醫院、台大醫院、台北國泰醫院、台北長庚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
▍骨齡成熟,就不會再長高了嗎?
不一定,即使骨齡接近成年人的成熟度,仍有可能再長高。這是因為骨齡 X
光顯示的是手掌與手腕的生長板狀況,僅能部分代表身高成長的進度。即使手部的生長板已經癒合,人體下肢,包含髖關節、膝關節以及踝關節,都有其生長板,仍可能讓下肢肢體延長,使得身高持續成長。
▍要如何才能看懂骨齡?
要看懂骨齡,需要對照「骨齡圖譜」,或針對手部各骨骼的型態變化給予評分加總後,方能得知骨齡。前者會使用美國史丹佛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 Greulich 教授和解剖學專家 Pyle 所制定的 GP 法,後者則會使用英國的 Tanner 教授和人體測量學家 Whitehouse 於西元創立的 TW 法
。理解並記憶手部骨骼隨著兒童生理成熟而產生的各種變化,是看懂骨齡的關鍵,以兒科醫師為例,需經過兒童內分泌專科訓練至少兩年以上,取得執照獲得認證後,才具有判讀骨齡之資格。
▍照骨齡會浪費醫療資源嗎?
孩子沒有症狀,家長仍想透過骨齡了解孩子的成長現況,這是「健康檢查」,沒有包含在健保補助的範疇中,家長需自行支付檢驗和諮詢費用。當孩子的成長發育沒有異常,家長卻央求醫師照骨齡,就是在浪費健保和醫療資源。以診治疾病為出發點時,醫師不一定得仰賴骨齡來確認孩子的成長發育現況,大多數情況下,透過生長曲線與第二性徵的狀態,就已經能判斷孩子成長發育是否正常。
▍照骨齡要多少錢?測骨齡需要多少檢查費用?
檢測骨齡之費用,端看是否由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解釋而定。照一張骨齡,加上兒童內分泌科醫師的判讀費用,約為新台幣 1200 - 2500
元。
醫學中心由放射科醫師判讀骨齡並繕打報告,測骨齡費用相對較低,但放射科醫師並非孩子的主治醫師,也沒有機會當面向家長解釋骨齡與成長發育之關係。單純只照骨齡
X
光,僅有拍攝之成本費用,若無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深入解釋,骨齡檢查之意義不大,且骨齡超前與落後均可能造成父母之擔憂,若無醫師詳細解釋,恐徒增焦慮。
▍坊間某些機構與檢驗所,照骨齡費用較為低廉,我需要注意什麼?
檢驗所僅負責骨齡 X
光之拍攝,不負責判讀,費用自然較低。此外,針對兒童成長發育評估,骨齡之判讀與解釋攸關後續追蹤與治療計畫,當有些可檢測骨齡之診所、機構以「低廉的照骨齡費用」攬客,解釋和判讀骨齡的成本,便會以其他的形式,轉嫁到家長和孩子身上,例如:因骨齡超前,直接建議接受長達
2-3 年以上的藥物療程,如此作法即是以「低廉檢驗為攬客之入口,達到療程與藥物銷售之目的」。家長需明辨是非,謹慎小心,若因為照了一張骨齡,而被建議立刻接受藥物治療,強烈建議請第二位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重新評估。
▍可以到醫院請醫生直接幫孩子照骨齡嗎?
千萬不要這麼做。
骨齡,在診治疾病的場域,特別是醫院中,是一項為了「診斷疾病」所開立的檢查,而健保醫療資源有限,得優先使用在有疾病疑慮的孩子身上。
若孩子想做「成長評估」「健康檢查」,那麼,就得自費。
不只如此,站在醫院的角度來看,「醫護人員」與「檢驗量能」也是健保提供的醫療資源,即使今天到大醫院,自費做了檢查,還是佔用了健保的資源,也會為醫護人員帶來困擾。
另一個不建議的原因是:醫生,通常非常不喜歡被「他人」下指令,更不喜歡點菜式的互動模式。直接要求醫生進行任何動作,等於是忽視了對方身為醫生的專業身分,將之視為服務生,這種僭越專業直接下指令的方式,對每一位專業人士都會是一種冒犯。
其實,健保分配給每一個區域的醫療資源是固定的,當有些醫療院所浮濫開立檢查,便會使得其他醫療機構得到的補助被稀釋。這就像是一鍋粥分給眾人享用,有人不那麼餓卻還是想多吃幾碗,那麼,勢必會導致其他需要的人餓肚子。
▍常常彈鋼琴、拉小提琴會影響骨齡嗎?
彈鋼琴與拉小提琴並不會影響骨齡的判讀。骨齡,是醫師依據兒童手部骨骼形態與生長板隨時間之變化,所判斷出的數值,除非手部受到嚴重的傷害,否則,一般的日常工作與樂器演奏並不會影響骨骼形態,自然也不會影響骨齡。
▍手掌比較大,手指比較長,會影響骨齡嗎?
不會,手掌大小與手指長度不會影響骨齡。骨齡,是手部區域的骨骼成熟度,每個健康的孩子其骨骼型態的變化都是可預期的,醫師依據骨骼型態來給予成熟度的評分,進而得出骨齡,並不會受到手掌大小與手指長度影響。
▍骨齡會減少嗎,骨齡會變年輕嗎?
骨齡不會減少。左手骨骼的型態變化,稱作骨齡,在兒童身上,隨著年紀增加,骨骼型態只會越來越成熟,因此骨齡是不會減少的。
▍照骨齡準嗎?
未經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判讀的骨齡結果,既不準確,也會遺漏疾病的徵兆,造成誤判,導致治療時機延誤。一般而言,照骨齡的準確度與醫師判讀之經驗有關,專職兒童成長發育的兒童內分泌科,在判讀上最為準確。
即使目前已有許多 AI 輔助骨齡判讀之技術,但各家 AI
骨齡判讀之精準度不一,資料庫與大數據也不一定符合本土兒童的現況,僅能作為輔助,仍需兒童內分泌科醫師作為最後的檢核。
▍關於《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 內的骨齡報告,為何與醫師在門診判讀的骨齡不同?
《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
內的骨齡報告,是由醫療院所的放射科醫師判讀的,跟實際上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於門診判讀的會有一些差異。一般來說,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因為實際掌握孩子的成長發育狀況,判讀結果較為準確。此外,孩子在醫院照骨齡時,每次負責判讀的放射科醫師可能不會是同一人,也不一定會參考孩子「前一次」的骨齡,因此在判讀上,就會產生落差。
▍坊間生技醫療公司提供兒童 AI 骨齡判讀報告並預測身高,可信嗎?
骨齡判讀屬於專業的醫療檢驗,透過骨齡進行身高預測,進而決定診治方向,屬醫療行為,需由專業的醫師進行。未經醫師實地確認兒童遺傳特性與第二性徵發育現況,單以骨齡進行身高預測,其準確度堪慮。此外,目前被廣泛使用,藉由骨齡預估身高之計算法,其演算基礎來自於
1930 年代美國的白人族群,不見得適用於亞洲族群,加上各家 AI
廠商所使用的計算參數與公式,可能久未更新,若預估身高錯誤,更可能因此延誤最佳的診治時機。
▍AI 判讀骨齡之報告,是否準確?
AI
判讀骨齡所得之報告,較為客觀,準確性與一致性也較高,相較於醫師因經驗多寡影響到判讀的準確性,AI
提供了另一種判讀骨齡的選擇。然而,在診治疾病方面,AI
遠不如經過訓練的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這是因為 AI
聚焦於骨齡分析上,會忽略特定疾病於骨骼上呈現之變異,例如:骨骼礦物質化不良的佝僂症(Rickets)、或是造成身材矮小的透納氏症(Turner
syndrome)等,其在骨齡 X 光上都有特定之表現,單純判讀骨齡之 AI
,並無法像醫師那般,在評估手部骨骼時一併進行相關疾病之診斷。儘管早在 2008 年,美國已有 AI
骨齡判讀系統投入醫療場域,在當今的骨齡判讀與兒童成長評估上,AI
仍僅能勝任輔助判讀骨齡之角色。
▍骨齡超前和骨齡加速有什麼不同?
骨齡超前,指的是骨齡超出孩子的實際年齡兩歲以上。骨齡加速指的則是:在追蹤骨齡的期間,骨齡成熟的速度大幅增加。嚴格說起來,兩者有些許的差別。但是,造成骨齡超前與骨齡加速的原因大致相同,例如:性早熟、肥胖、甲狀腺機能亢進等。
延伸閱讀:為何骨齡會超前?6大骨齡超前原因!
▍幾歲之後最好不要再照骨齡?
男生 16 歲、或女生 14 歲以後,不建議照骨齡。超過上述年紀,手部大部分的生長板都已經癒合了,成長期也接近尾聲,健康的孩子即使在這個時間照了骨齡,也不會對身高有任何的幫助。
對孩子來說,此時反倒有可能因為照了骨齡,發現生長板癒合,誤以為不會再長高,進而失去對自身健康努力的動力。
對於家長來說,當孩子年紀小時沒照過骨齡,卻在男生 16 歲或女生 14
歲之後才照了第一張骨齡,有很大的機率會發現成長發育接近尾聲,因而感到震驚與錯愕。
面對讓人無所適從的骨齡檢查結果,若非有診治疾病之必要,不建議年紀太大的孩子照骨齡。
▍不同醫師判讀的骨齡有差異,該如何是好?
建議選一位最能提供你信任感的醫師,長期追蹤。
骨齡的數值,是醫師依據客觀標準「骨齡圖譜」所做出的主觀判斷,這個醫師判讀多了幾個月,另一位醫師判讀少了幾個月,是很常見的事情。
要能精準了解孩子的成長狀況與身高進度,得同時分析不同時期的骨齡照片並且互相比較。在評估兒童生長狀況時,骨齡的連續變化更有意義。
遇到兩位醫師判讀的數據不同時,可以選擇一位讓你和孩子感到最為信任的醫師,不必迷信於名醫,有認真花心思解釋骨齡、比對兩三次骨齡變化的醫生,才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好夥伴。
▍性早熟會影響骨齡嗎?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GrowUp@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黃世綱醫師保留著作權
© Shih-Kang Huang all rights reserved